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《瑜伽菩萨戒本》,绍安和尚尼慈悲,诸位法师、诸位居士,阿弥陀佛!
(阿弥陀佛!
)请大家打开《讲义》第五十六页,庚三、不行威折戒。
菩萨的戒法,我们从所修行的法门来说是一个广大的三聚净戒,也就是所谓的摄律仪戒、摄善法戒跟摄众生戒,这三个法门在古德的分判当中有别相跟通相的差别。
从别相的分判:古德把前面的四重戒法判做摄律仪戒,是偏重在断除身口意恶法这一部分;轻戒的前面三十二条戒,是偏重在摄善法戒,在生起六波罗蜜的善法;轻戒后面的十一条戒,是属于摄众生戒,是用大悲心以四种方便来度化众生。
这种别相的判法是约着初学来说,初学者在每一条戒法,自然在断恶、修善、度众生的三个内涵当中是各有偏重。
另外一方面从通相的角度,其实在四重四十三轻当中,每一条戒都具足了断恶、修善、度众生这三种的内涵,这样子的分判是约着老参的菩萨来说,老参菩萨能够融通,所以在每一个戒文当中都具足了断恶、修善、度众生三种功德。
这种三聚净戒等于是整个菩萨戒当中,是我们所修学的法门,我们应该要去付诸行动的内涵。
依着能修行的心来说,到底是依止什么心来修这个三聚净戒呢?
在《无量寿经》当中,阿弥陀佛在因地的时候,在发四十八愿之前,他面对世自在王佛讲出他对菩萨道的心情,阿弥陀佛在因地做一个菩萨的时候,他说:「假令身止诸苦毒中,我行精进,忍终不悔。
」身为一个菩萨,即使我们的身心是安住在苦恼跟种种的毒害当中,也就是说菩萨不共于二乘的地方,是二乘安住在毕竟空,所以他能够从烦恼障、业障、报障的苦恼跟内心的烦恼当中解脱出来;但是菩萨有大悲心、有使命感,他必须要强迫自己从空出假,他必须从无有少法可得的空性当中出来,跟众生这些尘劳的境界接触,要跟众生接触,他自己也要去承受这些苦恼,他必须安住在诸苦毒中,他的色身要承受老病死的痛苦,他的内心跟环境接触的时候,他也会起一些贪瞋痴烦恼毒害的活动。
这个菩萨这个时候面临决择,他是退回空性,还是勇往直前?以下法藏比丘说出他的心情:「我行精进,忍终不悔」,就是我即使安住在这样的苦毒当中,我们内心当中要依止我的行力跟忍力,我对于我无上菩提的追求、对度化众生的追求,我是决定不后悔的,因为这是唯一的道路。
所以说我们在受持菩萨戒法的时候,我们能奉持的心也是依止精进力跟忍辱力来完成的。
庚三、不行威折戒
辛一、有违犯
壬一、染违犯
好,我们看庚三、不行威折戒,这一条戒是属于摄众生戒,摄众生戒有四个方法──同事、爱语、布施、利行,这个属于利行,这一条戒的大意是不行威折,就是在僧团当中,我们身为执事,对于住众有过失的时候,我们不能够以威严来折服,这样子就犯这条戒了。
这当中分两科,辛一、有违犯,这当中看壬一、染违犯,我们看戒文:
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,见诸有情应可诃责、应可治罚、应可驱摈,怀染污心而不诃责,或虽诃责而不治罚如法教诫,或虽治罚如法教诫而不驱摈,是名有犯,有所违越,是染违犯。
一个安住在菩萨种性的菩萨,见诸有情,这个有情众生应该是属于僧团的一分子,他在僧团的规约当中出现了身口的过失:
这个过失假设是一个下品的过失,比如说他长时间的修行,有时候一时的懈怠,所以他就迟到、或者不随众作息的情况,这种一时的懈怠在僧团的过失是属于下品,这个时候僧团的执事应该要用诃责的方式来提醒对方;
或者说「应可治罚」,这种过失属于中品的,他不但是个人的懈怠,他有这种扰众的情况出来,比如说在共修的时候、自修课的时候,有这种干扰大众、扰乱秩序的情况,这种情况就应该治罚,有一些身体的治罚,或者是罚跪香、罚出坡等等;
「应可驱摈」,如果在僧团当中犯的是一种上品的过失,比如说在僧团当中最严重的就是结党营私、拨弄是非,在僧团当中拨弄是非就破坏了整个僧团的和合,使令僧团的住世受到了伤害,这种情况就应该要驱摈,这种是上品的过失。
但是身为一个执事法师,怀染污心,就是说他有个人贪爱的情感,对于这种有过失的众生,他是一味的姑息宠爱。
对于下品过失而不诃责,就是他犯了错,如果我们稍加诃责,他就知道警惕跟反省,但是我们因为怀染污心,就没有诃责;或者说对于中品的过失,只有诃责而不加以治罚乃至如法教诫,也就是说他所犯的过失比较重,但是你的治罚太轻了,他的病是中品的病,你用下品的药,对他就不能产生一种反省的效果;
「或虽治罚如法教诫而不驱摈」,就是说他今天犯的是一个上品过失,已经是结党营私、拨弄是非,破坏僧团的和合,身为执事内心有个人的情感,没有尽到一个僧团维护制度、维护秩序应有的责任,而不加以驱摈,使令这样的一种过失在僧团不断的蔓延扩大。
这样子是名有犯,有所违越,是染违犯。
这个是因为他有个人情感的染污,所以没有尽到自己应尽的执法的责任,所以是染违犯。
壬二、非染违犯
若由懒惰懈怠放逸,而不诃责乃至驱摈,非染违犯。
假设住众过失出现的时候,执事实在是有太多事务的繁忙,他身上刚好有很多事情要做,所以一时的懒惰懈怠,并不是怀有个人的染污心,而不诃责,乃至不治罚、不驱摈,这样子是非染违犯,因为他不是依止烦恼。
辛二、无违犯
无违犯者:若了知彼不可疗治、不可与语,喜出粗言,多生嫌恨,故应弃舍;若观待时;若观因此斗讼诤竞;若观因此令僧諠杂、令僧破坏;知彼有情不怀谄曲,成就增上猛利惭愧,疾疾还净:而不诃责乃至驱摈,皆无违犯。
开缘当中有五种因缘:第一条「若知彼不可疗治」,这个人根本就没办法去对治他,因为处罚的目的是希望他改过,但是他根本就不可能改过,你对治他也没有用。
为什么呢?有三个条件说明他是不可对治:第一个「不可与语」,这个人佛法的知见没有建立起来,根本是邪知邪见,你跟他讲道理他没办法接受的,他这个人生命当中也没有什么章法可言,他要做什么就做什么;第二个「喜出粗言」,这个人的性情特别的暴恶,你一触恼他的时候,他会出一些粗暴的言词;第三个、他的内心「多生嫌恨」,他的瞋心很重,如果我们今天加以治罚,他就会产生很多的嫌恨。
换句话说,他在佛法当中已经是不堪教诲,所以就应该弃舍,这种情况不加以治罚,直接的弃舍是无违犯。
「若观待时」,可能当时的因缘大家都在情绪当中,应该等到大家心平气和的时候再来加以疏通,就是要等待这种心平气和的因缘,暂时不加以治罚乃至于驱摈,这个是无违犯。
「若观因此斗讼诤竞」,这一条意思是说违犯过失的人他有大的势力,在僧团当中有很多人支持他,甚至于有很多长老比丘、比丘尼会支持他的行为,如果我们去治罚他,可能会使僧团因此产生彼此的斗诤,在这种情况下,一个菩萨智慧的观照,应该考虑大局,考虑大局而暂时不加以治罚,不能因小失大。
「若观因此令僧諠杂、令僧破坏」,违犯过失这个人,他这个过失相,僧团大众对这个过失的判定有不同的说法,有人认为这个是过失、有人认为他做得很对,在这样一个是非判定不明确的情况之下,如果我们冒然的去处罚,可能会使令僧众产生喧杂,会引生更多的是非,使令僧团的和合破坏,所以在大家还没有达到共识之前,这个暂时不加以治罚是不犯的。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
文风清奇一枝花,反派萌萌哒!世间总有真情在,穿越变妹真可爱!(ps如果本书均订破百,帅比作者就直播女装,节操神马的都不要了,读者老爷们求助攻!)...
执掌三千界的两大界主,向来是针锋相对,王不见王。可没人知道这两人,其实是师出同门的师兄妹。因为师父的消失,孟秋和师兄夜捡心生了嫌隙,而后一直互相怀疑。结果孟秋的一次顺手牵羊,竟是偷到了夜捡的半成品女配系统01号。意外绑定系统后,孟秋只有完成宿主们的心愿后,才能消除那个世界的怨气,修补好那个世界。最惨的是孟秋只有将所...
最火爆畅销书一个山村少年,遇鬼之后,学会神秘鬼术扎纸人。他扎纸人逆天改命,扎纸马一瞬千里,扎纸桥穿梭阴阳扎一个萌妹子,洗衣做饭会打扫,漫漫人生乐逍遥扎一群虬髯大汉,呼啸而至砸场子,刀锋舔血,横扫阴阳!他在黄泉里泡澡,奈何桥上收过路费,孟婆都为他做大补汤,书友群6725377...
打个比方,我是一辆什么油都能开的万用车,那么,负面情绪,就相当于我的燃料。尹承一随手指了指店门外的夏利,说道,如果只靠廉价的‘疼痛’和‘怒气’驱动,就好比往油箱里头倒菜油,对付对付倒也能开。但,如果是压抑痛苦,最好还是因为负罪感和背德感产生的痛苦,到那时,我的出力就会达到巅峰。这两种情绪,我一般只在艳俗读物里见过一旁的少女心中默默想着,没有出声。如果我能成为那种冷血无情磨灭人性,视人命如草芥,死多少人都不在乎的究极大恶棍,那更不得了,我的力量会有一个质的变化!说着说着,尹承一好像自己也兴奋起来,空挥一下胳膊,保守估计,就算天上掉颗陨石下来,我也能给它推回去!所以,总结一下,就是越坏越强,对吗?尹承一被少女的说法怔了几秒钟,这才讪讪点头,好像自己也察觉到不对劲。唉少女叹了口气,有些无奈,感慨道,你这个模版还来当英雄,多少有点亏了。书友群...
关于霸道总裁在线锁婚乔思只不过喝多了,调戏了总裁,竟然就被绑去闪婚!她只是一个小秘书而已啊!景彻寒既然结婚了,你就搬过来,不愿意的话,我搬过去也行。乔思我搬,我搬。景彻寒景太太是不是要尽一下夫妻义务?我们已经结婚三个月了。乔思景总,协议快到期了男人高大的身影将她笼罩在墙角,霸道宠溺我们的期限是一辈子。...
关于养妃为祸迷倒世子爷死相惨烈,魂魄不安,涅槃重生。尊贵侯府嫡女,身份尴尬,被姨娘骑在头上,作威作福。再次重生,她心机算尽,誓言复仇。他的出现,是她人生最大的变数。倾国倾城美男子,却钦慕与她,并要护她一世周全。情节虚构,请勿模仿...